长三角示范区科学教育教师素养培育工程顺利举行

发布单位:人员机构编辑:发布日期:2025/08/28浏览量:10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升长三角地区科学教育教师科技与创新素养,824-26由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建筑工程学院承办长三角示范区科学教育教师素养培工程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举行这次训练营以项目式学习“喵屋智造家”为核心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讲座报告、多样化工作坊以及实际项目制作等丰富形式,为60长三角中小学教师搭建起一个充满探索性的实践平台。

824日上午,开营仪式在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建筑工程学院领导、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代表、导师团、助教、60名学员出席,院长胡振致辞。他对参与本次项目的领导、专家、学员等表示衷心的感谢,介绍了项目研发背景和学院科学教育发展建设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学院基于当前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以科学教育师范专业建设为依托,整合理工、管理、教育、艺术等多领域专家研发本项目,培养学员工程思维、掌握跨学科教学方法。他指出,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探索科学教育新范式,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科学教育发展,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姚传芹副教授主持开营仪式并介绍项目具体安排及考核要求。该项目以“全流程实战”“多学科融合”“长周期赋能”为特色,旨在解决中小学科学教师在工程领域的六大短板。导师团由董翰林博士姚传芹副教授、罗晶博士、王红囡副教授、杨凌志老师、李文婷副教授组成助教团由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组成学员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导师和助教指导下,以“喵屋智造家”为主线任务开展项目式学习。

在讲座环节董翰林博士的从共情到落地 —— 设计思维与工程思维深入剖析设计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内涵,阐述从共情中挖掘需求的方法,结合跨行业案例展示两种思维结合实现项目落地的过程,助力学员理解其协同运作机制。朱美春教授的《多姿多彩的材料与结构》系统梳理了猫屋搭建中各类材料的力学特性、应用场景及适配结构,通过典型工程案例,生动展示了材料性能与结构形式的相互作用,阐释了材料、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姚传芹副教授的《工程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入探索土木工程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及其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介绍BIM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场景,阐明这些技术如何革新传统土木工程,提升工程效率与质量。


工作坊环节让学员们亲身体验了工程技术的魅力。冯鹏程助教的LCD光固化3D打印工作坊以及高涵琪助教的熔融沉积3D打印工作坊”可以将设计模型进行3D打印;唐喆宇助教“智能激光切割工作坊”则是学习切割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践应用;田文静助教的Arduino开发入门工作坊”加强了学员们的编程实践,而“六足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作坊”则让学员认识到六足机器人的基础操作;王嫣然助教的“电路焊接工作坊”让学员学习电路和电子连接的基本原理并动手焊接简易电路;陈俊嘉的“CNC四轴雕刻工作坊为学员讲解专业的雕刻知识和技术,AI工作助手工作坊”让学员认识新的AI生成图片及视频的工具。学员们通过参与工作坊的学习,提升了科技工具使用能力,为后续跨学科教学与项目化课程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喵屋智造家”项目中,小组高效协作,根据前期调研绘制设计图纸,为制作奠定基础。实践阶段,大家巧用椴木板、瓦楞纸板等材料,借助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工具,将设计转化为实体原型,实现传统工艺与数字制造的融合。原型完成后,各小组通过评估结构、功能与交互体验开展测试优化,发现问题集体研讨、快速迭代。整个过程中,学员们将科学原理、工程技术、数学计算与设计美学等跨学科知识相融合,成功打造智能猫屋原型


826日,结营仪式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建筑工程学院领导、专家评委、导师团、助教、学员出席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钟黎安致辞。他对本次活动圆满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为期3天的集中学习交流让各位学员对工程教育新理念、跨学科教育新方法有了深刻的感悟,希望各位教师将所掌握的工程设计流程、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使用基本工程工具的技能等融入日常教学。他表示,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打造学习交流平台,与广大科学教育领域探索者携手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教育实践经验,共同为长三角地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各小组通过1分钟视频和10分钟汇报来展示成果。专家评委从工程原型成品、项目展示、宣传视频、工程素养等方面进行点评打分,最终评选出等奖1组,等奖2组,等奖3建筑工程学院钟黎安书记、李琳副书记、朱美春副院长、高圣彬教授、张志宏教授分别为获奖学员颁发获奖证书并合影留念。




本次活动长三角60位中小学教师搭建了跨学科融合实践平台,助力其提高工程素养,强化工程实践与跨学科整合能力,破解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短板今后,学院将持续深化多学科融合建设,优化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探索科学教育新范式,为长三角地区科学教育高地建设输送更多优质资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