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讲坛第1期】 同济大学赵程教授来我院作专题报告

发布单位:人员机构编辑:发布日期:2025/11/04浏览量:10


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于20251029日成功举办了首期“海思讲坛”,此次讲坛邀请了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西藏自治区高原重大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韧性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赵程教授作题为《地下压气储能硐室群安全埋深和硐距及截面外形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建筑工程学院吴俊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现场气氛热烈。



赵程教授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复杂环境下工程岩体灾变理论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主要成果应用于高原岩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领域,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并因在高原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在报告中,赵程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下压气储能技术的背景及重要性。他指出,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规模化储能技术,其地下储气硐室群的结构安全对系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面对复杂地质环境,传统数值方法存在计算复杂、难以直接指导工程设计的局限。针对这一问题,赵教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位移线性叠加法,将围岩位移场分解为初始地应力场、开挖扰动位移场及充气压力作用位移场三部分,通过线性叠加获得多硐室围岩应力分布的显式解析解,并引入基于能量等效的修正因子,精确刻画硐室间的相互作用。


基于该模型,赵教授首次推导出安全埋深与安全硐距之间的闭式解析关系,揭示二者呈近似反比例变化规律,为工程设计中埋深与间距的权衡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他还提出了在非均匀的应力场条件下,基于轴变论的椭圆形截面优化方法。该方法以最小化硐壁应力集中为目标,通过寻求最优轴比提升围岩稳定性,具有无网格、无迭代、无限分辨率的特点,与精细数值模拟结果对比误差可控,兼具理论严谨性和工程实用性。


报告结束后,赵程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大家的提问。吴俊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赵教授的报告为学院师生在地下储能、韧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海思讲坛”寓意“海纳百川、思筑未来”。学院后续将围绕智能建造、城市安全、“双碳”技术等主题持续推出高水平学术活动,打造师生“面对面”领略前沿、激荡思想的新品牌。